語速快、大嗓門,初次見面自來熟。58歲的胡建軍身材敦實,帶江湖氣,很容易讓人感覺是個值得交往的人。
他是南潯遊子鋼琴藝術館館長。
17年前定居德國,3年前決定回到老家湖州;在國外木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,卻忽然放手不幹了;幾乎砸下全部身家,四處搜尋古董鋼琴,還建了這家根本賺不到錢的鋼琴博物館。而他,壓根不會彈鋼琴,更看不懂樂譜。
在南潯這座“紅房子”裡
收藏了不少名品鋼琴
湖州南潯年豐路南側,一幢紅色的房子,在四周略顯灰暗的建築中,十分顯眼。拱形落地大窗,走的是歐式風;門口、陽臺吊掛著一盆盆鮮花,透著小清新。
當地人就直白地叫這幢房子為“紅房子”,這裡就是南潯遊子鋼琴藝術館。2014年5月開建,2015年9月開館,5000多平米的展館分上下兩層,全部擺滿了鋼琴。
這裡收藏的鋼琴,“年紀”最小的,也有百年,都是老古董。各種樣式的鋼琴,這裡幾乎都能找到。
最主要的是,它們中許多“出身高貴”。
“這架鋼琴是從維也納金色大廳退役的,這架是曾為丹麥王室服務過的,這架上面有家族徽章,這架的琴腿是金絲楠木,雕刻精美。”胡建軍說。
加上還沒搬到展廳的100多架鋼琴,胡建軍總共收藏了400多架鋼琴,“收集它們花了16年,我全部身家的90%都投進去了。”
一個木材商人卻愛琴如癡
老婆曾大罵,“你瘋了吧”
一個木材商人,且根本不會彈鋼琴,他為什麼要這麼做?
高中畢業的胡建軍,是改革開放後湖州最早的一批下海經商的人。在1998年去德國之前,他開過照相館、服裝店,還做過絲綢外貿生意,挺能折騰。
其實,他的生意做得不錯。他說,自己上世紀80年代就掙了100萬元,90年代掙到了1000萬元。此前,他唯一和音樂有關的,是吹口琴。完全靠自學,能夠熟練地吹出不少曲子。
到德國定居後,住所離貝多芬故居不遠,他常去轉轉,久了,就對鋼琴產生了興趣。
2000年左右,在德國波恩的古董市場,胡建軍以前搞攝影,想去淘些古董相機。沒找到老相機,卻看到兩架古董鋼琴。一開始,他只是被兩架鋼琴的外觀吸引,“很漂亮,紋飾特別精美。後來聽賣的人彈了一下,音色很美,說不出來的舒服。”
這兩架鋼琴都是19世紀的,胡建軍當即買了下來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,成了一名鋼琴收藏家。
為了買琴,他幾乎跑遍了整個歐洲。德國、奧地利、法國、義大利……哪個收藏家有不錯的藏品、哪家教堂裡的鋼琴要退役了、哪裡辦古董拍賣會,他都會跑過去看看。他還特意結交制琴師、調音師等,打聽消息。
收購的每架琴,他堅持親自搬運。有一次,為了從慕尼克運一架琴,他早上四點多就跟著運貨車出發了,來回1000多公里,臨近午夜才回到家。
看著他一臉疲憊的樣子,胡建軍老婆又氣又急,“你是瘋了吧,倉庫裡的琴都擺滿了,還到處去買。”
軟磨硬泡花了7年
只為買到一架鋼琴
玩古董收藏的都知道,買藏品不是有錢就行,還要靠緣分。
2001年,胡建軍在奧地利一家琴行看到一架鋼琴,作為展示品擺在門口。“純白色的,十分柔和。”這架琴是被稱為德國國寶的博蘭斯勒鋼琴,是為歐洲皇室定制的,一兩百年過去,仍保存完好。
鋼琴現在的主人是位老先生,以前是位演奏家。胡建軍提出購買,被一口回絕。
胡建軍也沒有堅持,只是以後每回到奧地利,他都要去那家琴行轉轉,有時候還是特意去的。他絕口不提買琴的事,只是和老先生閒聊,或者陪他喝酒。
“每回喝到高興處,我就拿出口琴吹一曲友誼地久天長。”就這樣,細水長流的7年時間過去,胡建軍和老人一家都成了朋友。2007年,老先生去世,其兒子想轉讓這架鋼琴。當時買的人很多,胡建軍自然誠意最大,他對老人的兒子說,“我將來要建一個鋼琴博物館,這架琴會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。”
最後,他如願了。
建鋼琴博物館不為錢
只想把這種文化帶回家鄉
把辛苦掙來的錢全部投到鋼琴收藏上,而且只買不賣。看起來,做了一輩子生意的胡建軍確實是“糊塗”了。這也沒少受老婆的埋怨。
德國的家裡存放的鋼琴越來越多,建博物館的想法就越來越強烈。“就想把它們展示給懂的人看。”
好多人想跟他合作,深圳、青島,還有臺灣、澳門的。“我不想和別人合作,以後博物館不辦了,直接捐給國家,可以少很多糾葛。”
另外,他一直有個願望,就是將這個有藝術氣息的展館,建在自己的家鄉南潯。“在古鎮展出古琴,很搭調,對不對?”老胡笑了起來。
2011年,胡建軍的400多架鋼琴陸續漂洋過海運送回國,一直到去年才全部運完。光建展館,就花了5000多萬元,展館的外觀,內部設計,哪怕最細微的擺件,都是胡建軍親自參與的。
如今,按照胡建軍的計畫,展覽館除了展出,還辦起了鋼琴教育中心,如今已招到了40多名學員。
“學員們用的,就是我收藏的那些古琴。雖然不能修復到演奏級別,但用來教學足夠了。”他有個夢想,通過這種方式,挖掘真正喜愛且有潛力的孩子,資助他們到歐洲去深造,為中國培養更多的鋼琴家。